1. 找到“死不了”;
2. 在别人认为它们已经死了的时候买入;
3. 在别人认为它们复活的时候卖出。
——这就是桃树的投资策略。
所谓“死不了”,就是那些盈利能力出色,符合不同行业盈利模型的优质公司。
从长期看,决定股价的基础变量是盈利能力,然而不同行业的盈利模型是有根本区别的,这种区别体现于行业的商业模式和行业周期的不同。优质的上市公司,在金融市场的瞬息万变中,不一定总是活得最好的,但一定是生命力最顽强的。
然而,投资者对“死不了”未必有清晰的认知。这种认知偏差的缘由很多,我们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:
(1)投资者忽略数据背后的基本常识;
(2)投资者不理解不同行业的盈利因子;
(3)投资者不理解不同行业的周期性;
(4)投资者没有执行他们所理解的规律。
只要以上四点有一点被触发,“死不了”就会被大众认为进入死亡状态。然而,这正是好猎手捕捉肥美猎物的最佳时机。
蝙蝠侠只在夜间行动,因为夜间寂静,寂静的时刻噪音最少。
在“死不了”被大众认为快要死亡的时刻,正是噪音最少而本质最清晰的时刻。此时此刻,我们不容得半分钟的等待,闪电般出手,拉开资本内在运动的序幕。
在桃树的投资逻辑中,我们相信:价值投资的本质,是寻找“优质公司 + 认知差异”最大的时机,果断出手。投资者估值产生较大差异的时候,正是我们买入的时机。
对于一个优质公司,投资者出价差异有多大,我们的盈利空间就有多大。对于一个优质公司,投资者认知偏差有多大,我们的盈利手段就有多丰富。
从长期看,资本运动是符合客观规律的。买入有时,卖出亦有时。当大多数人看清一家公司本质的时刻,也正是我们已经获利完成退出的时刻。
“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,不可割尽田角,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,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。”——《圣经》
我们不赚最后一块钱。
资本朝着引发巨大变化的行业和优秀的执行团队运动,同时,资本运动的量存在上限。团队对资本的经营空间有多大,资本运动的度量就有多大。当资本对一个团队的配置趋近饱和的时刻,也即是大众对该团队的价值认知趋近一致的时刻。
在饱和点之后,过多的资本流入和过高的股价,反而会伤害优质公司。此时此刻,我们早已在寻找下一个“死不了”。
经历“死而复活”,正是生命力的表现。从长期来看,资本前进的步伐和生命进化的规律是完全一致的。
生命进化的方向在哪里,资本运动的方向就在哪里。在我们看来,有趣的不仅是一笔一笔交易,一次一次找到“死不了”,一轮一轮和它们经历死而复活。更有趣的是,隐藏在这一切背后的智能——那个让我们忘记恐惧和贪婪的“永生算法”。
桃树所创造的,将助力增加金融市场的流动性,让钱流入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。科技与资本的融合,必将是未来商业的基础设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