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类的认知中,存在着一种难以改变的惰性。
这种惰性源于从经验总结知识的过程中,人脑往往仅关注那些较为明显的“大趋势”,而习惯性地忽略不太明显的“小规律”。
人们常常认为,只有在较大规模的样本中归纳产生的模型才是普世的规律,而那些在较小规模的样本中仅能产出片段性的结论。
这种错觉让人们觉得数据越大,信心越大。因此,人们总是喜欢追问从经验中推演出的结论是否源于“大数据”。
事实上,这种错觉隐含着几重假设:
- 真理是一元的,而非多元的;
- 人事物是静态的,而非动态的;
- 我们可以理解的才是规律,应该摒弃不可捉摸的黑箱子。
在自然科学中,以上的假设都是合理的,因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与人不会产生交替影响的客观物质。
然而,在社会科学中,这些假设则自带严重的误区。组成社会的人和人所构成的社会皆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。
当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互为一体,当我们从经验中所获取的认知作用于研究对象的时候,研究对象本身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。
因此,如果我们仅从较大的样本中去观察,我们可能无法发现任何有意义的规律。
仿佛一切都是噪音,只有无序的信号静止地矗立在原地。
然而,对科学规律的探索却不应止步于此。
在认知和行为互相作用、个体和群体互相影响、主体与客体互为因果的社会科学中,时间是将许多规律切割成片段的一把利器。
手握一把时间的显微镜,我们便可以看到无数清晰的规律存在于细小的时间片段之中,而这些仅在特定时间内有效的规律是各不相同的。
这一规律在金融市场中尤其明显。
如果我们仅仅用自然科学的静态思维去追寻真相,使用日渐庞大的海量数据挖掘“客观公式”,我们仅会发现日光之下并无新事,历史曲线仿佛永远重复。
然而,当我们配上时间的钥匙,打开金融世界的时间简史,我们便发现了不能言说的秘密:
价值决定了价格,价格也反过来决定价值。贪婪与恐惧,不仅是价格的结果,也是价格的成因。
谁是因,谁是果,取决于你所观察的时间切片。
时间,让一元的规律多元化,让静止的规律运动了起来,让本可以被人理解的逻辑显得变幻莫测。
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,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。唯一不变的是变本身。
在人类的认知中,时间是一个常被忽略的维度。一切从经验中归纳总结而得到的知识,都需要在时间的坐标中进行微调。
人类的历史,是关于时间的科学。
当时间轴被充分切割,从人类行为的微观层面,将发现许多有价值的却仅存在于特定时间片段的小规律。
在每个相邻的时间片段,规律又以与之相关但又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。
如此,我们便可以在时间的坐标中,看到一系列互相纠缠联系而形式各异的小规律。
这些珍贵的小规律,在瞬息万变的时间的隧道中交替衍生,不断进化。
抓住小规律的方法就是抓住时间,比的,就是快。
人脑纵向不断深挖的哲学思考,加上在横向时间长河中不知疲惫的机器铁脑袋,那些隐藏在时间中的秘密,终将无所遁形。
一寸光阴一寸金,我们所造的,就是那台超越时间速度的时光机。